一个完整的陈列工作分为3个阶段:陈列规划前、陈列落地时、陈列落地后。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做好工作规划,提升效率的吧!
Part 1:陈列规划前
可以说,提高陈列效率,最关键就是在陈列规划这个环节了。所以,陈列规划一定要“够稳”,后期才能更加高效高质地完成陈列工作呀!
一般,陈列规划前,老司机都会做这些工作:
1、明确店铺定位
明确店铺定位真的很重要,如果不清楚品牌整体风格,以及顾客人物画像的话,后续的一系列规划会很难进行,特别是在色彩的规划上。
2、分析数据
做陈列,一定要以店铺业绩为导向。有起到提高业绩作用的陈列,才是好陈列。所以陈列师在陈列规划前期,分析店铺的各项数据,就是在为提升业绩打下基础。
通常,我们需要分析的数据有:
1)货品数据分析
分析了上面这些数据,我们可以知道店铺顾客的消费客群。以及消费习惯和次数。这样可以研究出店铺陈列和橱窗的更新周期,在货品陈列时候,可以更有目的性的展示货品。
一般店铺的货品展示会用到ABC法则:
A、20%重点款,从陈列、销售推介、每日销售表现、每周表现到补货等,采取重点关注。 B、50%促销款,是节假日销售主角,是重点款组合销售的主角,需定期、不定期。 C、30%特价款,是换季销售的主角,以清理库存,盘活资金积压为目的。
2)商品的连带率、组合搭配分析
通过对销售的客单价计算,看成套的购买的情况,来看目前所做的商品搭配是否合理。连带率低的商品,可以多做3-4个搭配方案,轮流在店铺展示。
3)店铺SKU容量
在对店铺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前,要计算好店铺各个区域的SKU容量。包括壁面、中岛柜的SKU容量,并根据现有的货品的SKU数,合理安排好陈列空间,分配好货品的陈列位置。
4)店铺的坪效和立效的分析
坪效=店铺销售额÷店铺面积,指的是店铺单位面积能带来多少销售额。 立效=店铺销售额÷陈列面积,指的是陈列面的单位面积能带来多少的销售额。
通过以上两个数据,可以分析出店铺哪些地方销售最好,还能找出店铺内的销售死角。然后,通过改进陈列方式来带动这个区位的销售,重新规划动线。
3、明确店铺区域规划
通过对数据的分析,对店铺进行合理的分区规划。然后根据店铺的实际进货情况合理分配货品区域。
Part 2:陈列落地时
陈列落地是对陈列规划的执行,执行过程中最怕漏做一些东西。所以,老司机在做陈列落地的时候,会用一份清单来对照:
1)审核装修情况,主要是陈列道具的安装情况,检查准备工作是否完毕
2)将货品开箱,准备卖场及仓库的上货。
3)按照陈列指引开始陈列
4)完成入口处的陈列,如:陈列桌,展板
5)完成中岛道具的陈列,如:立式货架,门架
6)完成立式壁柜的陈列,从上至下的顺序,安装背景布
7)完成配件架及配件道具的陈列,给配件加进填充物
8)完成模特的陈列
9)摆放道具及张贴POP
11)调整店铺灯光
12)检查行走动线的合理性及选择商品的便利性,再做细微调整。
13)拍全景、分区、模特。(便于了解陈列后的效果,以及方便下次陈列规划工作)
Part 3:陈列落地后
千万不要以为,陈列做好了就可以结束工作哦!陈列师做完陈列之后,还会进行下面这些工作的哟!
1、模拟顾客逛店,并检查细节
1)检查模特的姿态是否协调,搭配是否看着舒服。
2)检查从门口看是否便于浏览产品。
3)店铺的正挂、侧挂和单个模特的陈列有没有做好关联陈列。
4)IP出样的色组是否和谐
5)卖场的休息区是否干净整洁
6)试衣间的凳子道具是否摆放整齐,边上有无关联的品类陈列,试衣镜是否眩光。
7)收银台是否干净,有没有附加推销的商品。
2、观察顾客在各个区域的停留情况
做陈列之后 ,可以通过观察顾客在各个区域的停留情况,来看陈列的效果,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做微小的调整。
3、分析各类货品的销售数据
营业一段时间之后,还需要分析货品的销售数据,以便及时做区域货品调整。陈列过后,需要分析的数据有:
总销售金额:一周内店铺总销售
件数:一周内店铺货品总销售的件数(包括上衣,配件等)
搭配:店铺的连带销售率,计算方法(件数÷小票张数)
客单价:平均每位顾客消费金额,区别于销售均价,计算方法(总金额÷小票张数)
TOP款走量:top畅销款的周销售量,关注店铺强势销售货品,强推,提高货品周转
轮货款数:一周内店铺轮货陈列的款数,关注店铺货品周转
其实,面对繁琐的陈列工作程序,很多陈列师会感到头痛,并且无从下手,社长是非常能够理解的。特别是一些刚进入陈列行业的年轻人,会“感到头痛”都是正常的。
不过,共和君相信,经验能帮你度过这个难关。
那些轻车熟路的大师们,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稳如泰山的。他们都是不断通过现场实践,不断积累经验,让自己产生飞跃,越来越稳的。
- END -
主编:共和君